Silent Day

Don’t Choose and Don’t Decide, You won’t have what it takes…

最近因為馬航飛機失聯事件,便開始追「Lost」迷失這部劇。裏面Jack父親對Jack所說的話在第一季裏讓我印象尤為深刻。

「不要選擇也不要下決定,你很有可能得不償失。」

似乎我現在也是以這種「消極」的人生觀積極的面對生活與工作。公司一些政策的變化我再也不會義憤填膺的與上頭爭辯,而是另謀出路的想想解決辦法。同事抱怨我也不會在接茬,管好自己把口。更不說網上微博一些公知與五毛的爭鬥了,都不屑細看。可能是對自己的決策力慢慢自信了吧,我從以前的吸取他人的觀點變成現在的營造自己的觀點、自己的決策。

如果問我最喜歡角色,那我會推Locke。

Jack信奉的是科學,發生任何事情都會執著的找出前因後果,因此碰到自己學識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會變得優柔寡斷。而Locke信封的是「命」,認為萬事皆相互關聯(類似蝴蝶效應),在相信一切事情都是命運的引導情況下,通過自己的學識,作出自己的決策。這和我自己的「信命但造命」的觀點不謀而合。頗有wisdom老人風範。看待事情都會去到最深層面,而不像一般人那樣,為表面的事情掙到頭破血流。不外露炫耀自己的實力,用實踐來檢驗自己的決策。

「饑餓思考」

這是我最常用的一種方式。(好在我還能有時間停下來思考、寫文、自我整理)

今天下午五點才從床裏爬出來,沖個涼,收拾一下拖拉一下就已經是7點了。肚子已經是比較餓了,但是我覺得感覺來了~於是well dress了一番,帶上耳機走向江邊了~這是我最愛的地方。吹著江邊的風,肚子有點餓,聽著音樂,思緒瞬間覺得乾淨了許多,頭腦愈發清醒。於是終於有了機會想想整理一下自己的近況。

今天坐在江邊的時候,還撞到了一個在玩滑板的小女孩(順便鄙視下游龍板以及其發明者),這是我大二時的夢想…那時候差一點就有錢買一塊滑板了,差一點就成為SBer了,對,就差一點。

「Hamonica」

我是歌手看到現在,終於迎來了高潮。本季最佳歌曲非萌叔的「花房姑娘」莫屬了,聽的我真是熱血沸騰。但是不管我看幾遍,聽幾遍,最大的注意力,始終都駐留在了吹走Hamonica的昊子身上。竟然還有人吹口琴能吹到這麼帥氣,於是,我便馬上去網上買了一把口琴。這應該也是最簡單的一款樂器了。

「Another Chance?」

在我還是部門經理的時候,我對其他PM常說的一句話是「如果你發現你一直在重複的做一件事,請一定馬上停下來,想一想更簡便的解決方案。」我對工作所信封的哲學是「Do not ask me what google can answer」。

但是我從廣義的來說,也陷入了如此的怪圈。

由於公司營運策略的關係,已淪為「短交期」的Vendor,而自己便需要為此沒日沒夜的OT,雖然我是工作狂人,熱愛OT,但是我不禁問自己「抵唔抵」?做好了是本職,沒做好便是能力不行。而公司的風氣是只關注數字,而不會看待你為那些良好Performance所做出的任何努力,雖然可能 KPI之類在所有的公司都存在,但是本間公司卻已走向了數字最極端。缺乏系統完善KPI標準,關注的只是千位數、萬位數。

想起自己大學四年最遺憾的莫過於學校在本地。這致使我16年的學習生涯全部都在一座城市中完成。而現在的工作也是在離家鄉一個小時車程的地方。

想到這裡不禁又浮起了去年所萌發的想法。我是該留在這座城市,還是給自己一個新的機會去大城市闖一闖?

細數自己之所以當初決定在這座城市工作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戀家,二是自己「沒本事」,三是覺得不管自己在哪裡工作,最終來是會回到長沙,還不如一直在長沙發展。

因為當初畢業也曾經去過廣東深圳找過工作,但是以自己當時的履歷來說,找到的都是一些很Basic的工作,這和在長沙毫無分別,所以當時立馬就回到了長沙。

可現在情況卻不同的,我在PM這一行可以說是「尖端專業人才」了,以自己現有的知識和能力,去大城市的好企業應聘相應職位應該毫無問題。記得前幾天公司一個客戶過來訪問洽談「蘋果」項目,對方也是一位PM,通過交流發現我倆在技術層面上,我比她更加專業,而只因她出生在了公司的上端客戶中,我倆便形成了如此的差距。我會想,如果是我的話,情況會是如何?

所以我不時就會思考,我是不是應該在給自己一次機會改變現有的已計劃好的命運?

在大城市我拿到的薪資應該可以在10-15k左右,在現在這個城市,經過自己的努力,兩年內或許可以穩定在8k-10k。如果光看薪資的話,差別不算太大,但是對於個人以及未來的改變卻不容小覷。

已經寫到一點了,本來今天天氣好準備去沿江跑步的,作罷。

事情已經成熟,只待東風。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Site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