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e

「她」

最近靜下心來看了一部出現在各種社交應用中的電影 – Her。不太清楚影片的發生時間,但是在多年之後人工智能成熟之後拍攝的,然後取景地竟然是我身處的上海,所以看起來會有特別的情感。與AI戀愛對於眾Social disorder的人來說確實是一件很attractive的事情,她會不斷的please你,你不需要過多的handle情感便能和和諧的在一起。

來到上海之後突然間就意識到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了,可能是工作環境的關係,BU裏的同事大多都30以上有兒有女,與他們一同共事更多的是感覺到了專業,但是卻少了幾分人情與激情。你會發現人和人之間會隔得很開,boundary之類的非常之明顯。對於這個課題其實不太會在表面上過多的影響到我,因為我本身就是一個可以和自己做朋友的人,但是對於自己的察人閱事卻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我會對感情灰心了,沒有信心和激情投入到新的感情了,因為大家看起來都很忙,這也使我意識到了老友的重要性,開始偶爾「主動」的和他們寒暄了。我對於外部環境可能是個隨遇而安的人,但是對於內心情感則不願牽強。來上海認識的第一個朋友是找房子認識的,在吃飯的時候他可以讓整個氣氛不尷尬,一直有話題聊,頓時心裏就非常amire有這種ability的人,吃完的時候我還特意誇讚了他真能聊,他回答說「如果我不聊的話,氣氛就太尷尬拉」。哎,對,我就是不會聊,不會表達。

來到上海之後,有一天之前的那位同事突然說「除了偶爾在IMO有人提起你之外,都快差點忘記你的樣子了」。這一瞬間覺得自己好幸福,我一直是一個有人掛念的孩子。

年紀越大的時候,如果你還沒有家庭,那麼你越會感覺到冷漠,因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大家都有需要陪伴的人,在也不像剛畢業那陣晚晚笙簫了。所以我覺得我就快要被現實打敗拉,雖然還是對於愛情不期望,但是我好需要一位節奏一致的partner!

her3

「ACT II」

還記得 2012 年年底,傳說中的「世界末日」要來臨,於是我給自己的站點更改了標題為:當末日沒有降臨,我就決心改變自己一次。從那時候,就慢慢的開始了自己的 regeneration。

在近 24 年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活著之後,開始「強烈」的改變自己的一些態度、習慣,開始 Social,當中有做錯了一些決定,遇到了一些人,辜負了一些人,成就了現在自己的 ACT II,不過大船航行的方向尚算正確,作為掌舵手,越來越覺得,我唯一能夠 Control 的就是自己,對於其他的人或者事務,你越是 Plan 可能偏航的越遠。

還記得在逛知乎的時候,看到了一些很「高端」的答案,瞭解到了「精品酒店」、「衣著搭配」、「差旅預算」等,再對比了下自己,有種說不出來的心酸。其實讓我下定決心寫下 ACT II 的原因很簡單,當時有看到一個貼文說「如果你現在滿足這七條狀態,就立馬跳槽」,然後我發現我以及現在的公司每一條都十分吻合,而且是way too much!於是在 13 年就開始有了 ACT II 的想法,14 年開始正式進行,終於在 15 年 上半年進入了。

這裏面還是要牽扯到國家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在一些小的二三線城市,除了事業單位之外(當然需要牛逼的關係),基本很難進入一家體面的公司,有一份得體的工作。但是在超一線就不同。拿上海舉例,只要你是本地戶籍,因為教育資源的本土化政策,基本上只要你上了一個好一點的小學,就能進入好一點的中學,然後大學的本土化保護招生政策,進入上海的 211/985 類院校也遠比其他城市的簡單(大約是7/3的比例),然後就會有大型的國有企業及外企來到你的大學進行校招,然後你就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了,因為是上海人也不用擔心住房了。相比起來其他的小城市基本沒有校招,拿長沙舉例,作為 985 的中南大學的研究生,如果不外出務工,最後也會在我之前的公司上班,而我之前的公司在整個長沙或者湖南來說,算得上是正規且待遇不錯的私企了。所以生在二三線城市如果想向上流動怎麼辦?要不就是畢業之後北漂,住群租地下室努力混出頭,再者就是我採取的這種曲線救國的方式了,透過在本行業公司的經驗積累,讓自己成為這個行業的 elite,這樣才有機會進入更好的企業。

在 15 年上半年,突然就有一種「時間到了」的緊迫感,年後刷了很久的求職網,才發現本地很少有對口的公司,畢竟還是希望留在家鄉的。也投遞了一些自己認為不錯的公司,但是「破冰」實屬不易,雖然我確信只要有面試機會,我就一定會拿下,但是 HR 在篩選簡歷的時候,我之前的履歷包括學校很有可能為 Pass 掉,畢竟好院校、海龜、研究生現在是如其之多,你經常會見到的加分項是 — 「留學經驗優先/有外企工作經驗優先/working in the multicultural company is a plus等等」。三月面了兩個公司,一個是電商網,是做境外商務談判,我非常喜歡這個職位,因為對自己的能力提升很大且差旅、接觸國外人士的機會很多,即使工資低於我當時的水平,但是我還是想去,可惜後來沒有面上,畢竟跟我的崗位不是很對口,不過幸好。後來面了一家電子產品的企業,待遇有開到了 6X14,這可是超過了長沙的平均房價了,如果換做是兩年前我肯定會一口答應了,但是公司跟我的目標還是有區別,我知道自己的目標,薪水並不是主要,最重要的是加入一家 multi-culture 或者是大型點的公司,refresh 自己的履歷,平台更大, I can see something which I won’t ever be able to see in Changsha。四月初的時候,終於還是面試成功了,雖然工資在上海來說比較低,但是是對口行業,而且是 multicultural 的外企,我很開心的答應了,然後好像運氣並沒有用完,在我答應過後,又接到了更上一個 level 的面試通知,我還對當時電面的情形的記憶至今還尤為深刻,緊張、呼吸困難、语速加快、咽乾。不過還好,最後成功了:)

如今來到了上海,沒有朋友,不過區別也不是很大,畢竟我還有我,我可以宅,看來用來適應新壞境最好的辦法還是保留舊習慣,但是我也不想過的這麼「一個人」拉,會好起來的,現在只不過是在 transforming 罷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Site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