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就是死去一點點

漫長的告別

從生命的開始你就會面臨一次次的告別,到了上海之後(這麼說可能對上海有點不公),这事儿显得尤其明显。換一種說法就是,長大之後你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的 Connection 真的很弱,弱到只要不連絡,儘管你們相距只有2KM,儘管你嘗試走在他的通勤必經之路,都有可能再也見不上一面。

相聚有千萬種方式,有可能是一起壓次馬路,有可能是取回你上次借他的雨傘,有可能是打完球去到附近好友家歇歇,有可能是一時興起約好吃個晚飯,但離別卻總是突如其來,讓你沒有防範。

比起相聚的理由來,告別顯得是那麼漫不經心。當你們倆走著走著到了一個路口的時候,「我先回去了」,當你還躺在床上刷著手機的時候,「你還不去吃晚飯啊?」這些猝不及防的話語代替的告別,示意你該離開,不過大多數時候,你總會深信不疑的懷著一個念頭:這不會是一切的結束吧?等你意識到那句 I’ll call you back 是騙人的時候,估計都過了大半年了。

有時候你可能僥倖的認為,告別只是暫時的,以後還會有機會見上一面,但是你要知道,失去的人真的可能再也見不到了。告別有時候真的就是告別,那時說出的「再見」並不保證再次見面,因為他很大程度是再也不見。

對於天真的你來說,結束不應該就這麼輕易的發生。

「One」 在這一段時間有一個專題叫 「每失戀一次,你就對愛情多了一點偏見」。翻看你過去的微博,你是否變成那個曾經令你傷心,你討厭的那個人了呢?你很努力的想擺脫他,但是卻不小心變成了他,然後把這些陰暗面留給了下一個對你有好感的人。這就是愛情的偏見。與其去責怪他的種種不該,倒不如忘掉這些不堪,僅僅銘記那些美好的記憶,它可以是一起去的麵館,一起走過的馬路,一起吹過的外灘當然也可以是一起滾過的床單:)帶著這些記憶繼續去忙活你的新生活,直到你意識到他真的已經離去,這些記憶再也沒有機會變成現實。記憶不是當下的東西,有些人卻依賴於記憶活下去;把對上一份感情的希冀在內心和生活中延續下去以獲得一種不為人知的美滿。譬如去健身,學會做飯,或許下一次當你在碰到有著心跳的人的時候,你可以教他打羽毛球,你已經有無數道拿手好菜等著去討好他的胃了。

To say goodbye is to die a little

這句話出自 Chandler 的 「漫長的告別」,翻譯過來便是「告別就是死去一點點」。

這種死去每天都在發生。在我們隨手揮別一個朋友,關掉了某一次聊天窗口,頭也不回地離開一座城市,像龍應台在《大江大海1949》裡寫的那個年輕女孩,離開淳安縣城時倉皇地來不及回頭看一眼城門,心裡想著很快就會回來,然後就再沒回來。
那一點生命的內容,就不管不顧地死了,成為我們從出生就開始的死亡過程的一部分。不管在我們心裡,是多麼希望那些暫時離別、成為記憶的東西能夠回來。

善與惡

為什麼離別意味著多了一些偏見,又像身體一部分的死去?但我們依然還在生存著。就像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這個問題可能討論了有上千年了,一些人可能爭執到面紅耳赤,想要捍衛自己的結論性觀點,借用出神入化 「Now You See Me」裏的一句 Quote – The closer you think you are, the less you’ll actually see,你愈是想要證明人性是本善還是本惡,你就越有可能無法自圓其說。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跳脫出他人給你限制的框架,才能看清楚事情的本相。

善惡本來就是相對而言的,根據事情的不同,時間的不同,當事者的角色不同,善惡也會不同。Legal High 裏面有個經典的「日照權」的 Case,裏面大叔捏造了一個虛假的案例讓羅圈腿思考:從同情弱者的角度來看,孕婦以及剛出生的寶寶因為財團新建大樓損失日照權是一件惡,但是在街角的一個角落,財團贊助了一位因為工地施工損失雙腳的中年男人一份工作,他的家裡也有剛出生的寶寶,如果日照權官司勝利,這位男性就會丟掉工作,他的家庭也失去了經濟來源,從這個角度來說也是一種惡。事情到這裡變得很簡單,人類作為主體,認為自己很強大,每個人對善惡的定義都不同,每個人都試圖用自己的善惡去Judge其他人的善惡,這樣的爭論喋喋不休也絲毫沒有意義,對於這個 Case 好在有「冰冷」的法律來作出暫時的判決,但是對於生活中的善惡,實在難以判斷。

與其說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倒不如說在不同的情況下,你相信哪種可以讓你 Feel better 就相信哪種吧。在你情感上受到傷害的時候,要怪責一個人很容易,但是要想到自己身上的善卻很難,人很容易陷入到埋怨的 circle,不斷怪責他人,讓自己心情低落,甚至二次傷害,久久不能釋懷,正所謂「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你越記恨他,證明你還在愛著他。而相對的,如果你能在這段情感中發現自己收穫的部分,相對而言更容易忘記這段不堪的往事,心情也能好受一些。

死去的是希望,活下来的也是希望。每一次的告别不是终点,是起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Site Footer